我是「道路」

30/10/2024

禱告更新 / Featured

我是「道路」

太初有道,道與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。

1:1-2

 

如果我們的非華人讀者曾經和華人分享福音,應該會熟悉一些經常出現的隔閡。「基督教是外國宗教。」「基督教在中國有惡劣的歷史,和殖民主義及毒品貿易有關。」「我們不是罪人!」「聖經不符合科學。」「聖經說你可能必須拒絕自己的家人!中國人絕對不會做這種事。」 

如果我們至少能對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一些了解,就能幫助我們回答這些挑戰,讓討論得以繼續。

或許可以在「道」這個字上找到一些共通點。

在約翰福音一開始,神的外在呈現被翻譯為「道」,這是根據希臘字logos翻譯而來。

在許多中文聖經譯本中,包括獲得廣泛使用的和合本,都將logos翻譯成「道」。在英文裡,中文的「道」常常譯為「道路」。但是對華人而言,它的涵義比這個翻譯更加深刻得多。道是中國本土宗教--道教的中心。經典著作道德經給它的定義之一是「宇宙的起源」。「道」是指奠定並結合宇宙所有層面的基本原則或極致真實。它代表引導及和諧所有存在的自然秩序和宇宙流。道教認為道並非人力所能理解--它是存在的一切事物的來源和模式。

 那麼神的話語和道教的道有什麼關係?

基督教傳道者是否可以使用道教的觀念來建立橋樑,讓道教信徒得以認識真正的道路、真理、生命--基督?惟一的道路!

對於這件事有各種不同的看法。在歷史上,許多宣教士使用文化做為協助解釋基督教真理的工具--想想唐·理查德森(Don Richardson)和「和平之子」--也有人認為和異教信仰的任何連結都是危險的。

運用哲學傳統來傳道,是有一些聖經基礎的。舉例來說,在使徒行傳十七章中,保羅在雅典時,就使用「未識之神」的說法來宣告基督實現了他們的部分傳統。

道教和基督教在某些方面是彼此相容的,同時也有根本上的不同。道教強調與道和諧共存。它重視簡樸、平衡,以及順從自然秩序。

另一方面,基督教聚焦於個人和神的關係,耶穌基督的教導,以及靈魂的得救。它強調信心、恩典,以及聖經中的道德指引。

大部分中國人多少都有受到道教的影響。將道教的「道」和耶穌做比較,或許可以有不錯的果效,至少我們可以藉此嘗試理解一點數千年的中國文化,而不會加以忽略!

 

代禱事項:

為所有蒙神呼召和中國人分享福音的人禱告,無論是在中國,或在我們的家鄉。

求主使我們能夠接受滿有果效、榮耀神的策略,即使我們需要付出努力去研究這些方法。

求主使我們有更多機會和中國人分享耶穌,指引他們認識聖經中能讓人明白的「道路」,而不是道教那無法明白的「道」。

 

道教是源自古中國的一種哲學或靈性傳統,強調與「道」和諧共存。道教以老子的著作「道德經」和莊周的著作「莊子」為基礎,提倡簡僕、自然,以及順從自然世界。道教思想的中心是「無為」的概念,意思是不行動或輕鬆的行動,認為一個人應該照著宇宙的自然流動來行事,而不是透過強迫或人為的方法。道教重視平衡,常以陰陽為象徵,反應出一切事物的交互關聯性和相互倚賴。道教透過打坐、太極和傳統中藥等方法,追求內在的和平與和諧。它的影響力超越哲學的範疇,進入中國文化裡,塑造了藝術、政治,以及日常生活。